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四有”好教师标准,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我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关于做大做优做强职业教育的八项举措》(津党厅〔2018〕71号),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注重教师素质能力培养,完善管理机制,倡导尊师重教,形成人人尽展其才、优质从教、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确保选人用人正确方向;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和育人质量;坚持师德为先,突出师德养成和师德“一票否决”;坚持科学施策,强化顶层设计与科学规划,明确目标举措;坚持依规治教,把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机制,强化制度约束、机制激励相统一。
三、总体目标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以优化专业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干事创业、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并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构建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师资结构优的教师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岗位评聘,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形成岗位-职数-职责-职称、职务-报酬相应、岗位职责清晰、岗位与职称及职务相适、约束激励完备的管理体系。
构建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建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校训的激励机制,促进好教师不断涌现。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强化师德建设规划。制定出台《学院关于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制度,构建教育、宣传、监督、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引导教师自尊自强自律,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强化师德教育引导。将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加强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举办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报告会,用先进事迹诠释师德内涵,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师德师风教育效果。
3.强化师德宣传监督。将师德宣传制度化、常态化,纳入学校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建立师德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构建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和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
4.强化师德考核奖惩。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师德考核不合格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制定出台《学院师德失范问题处理办法》,建立负面清单,实行“一票否决”,将师德表现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奖评优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各种荣誉等遴选的首要条件。
(二)合理优化教师队伍
5.扩充教师队伍规模。强化招聘引进工作力度,按照国务院印发的职教20条的要求,每年公开招聘不少于20名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充实到一线专任教师队伍。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根据上级核定的职数,按照高质量加强专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结合现有各专业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力争在三年内有针对性地引进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20名。对符合专任教师上岗条件的、具有专任教师培养潜质的非专任教师岗位人员有计划地充实到一线专任教师队伍。到2024年基本满足各专业教学对专任教师配置的需求。
6.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做好现有教师队伍分析。优化年龄结构,老中青比例合理,使教师队伍保持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学历结构,每年有计划选派在职教师学历进修;优化学缘结构,通过引进、招聘人才、有计划选派教师赴国内外研修访学,实现学缘结构再造;优化师资结构,到2021年,40%的专业拥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占比30%以上,“双师型”教师70%以上,到2024年,专业带头人基本实现全覆盖,骨干教师占比60%以上,“双师型”教师100%;优化职称结构,到2021年,各等级职称达到上级核定的职数比例要求;优化整体结构,构建专业群,强化沟通合作,开展学术沙龙、主题研讨、主题报告等活动,加强研究项目合作,形成共同分享、相互合作的机制。
(三)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7.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学院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聘任管理办法》、《骨干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制度,建立专业带头人遴选机制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建设一支与优质专业建设相适应的、有专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和高水平、专业化的骨干队伍。
8.强化教学名师培养。制定出台《教学名师选拔和培养管理办法》,建立教学名师遴选培养机制,定向培养教学名师。到2024年,培养20名左右校级教学名师,培养5名左右市级以上教学名师,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9.强化双师教师培养。2020年起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在职教师每年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至少1个月,每年选派一批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培训,实现教师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的双向促进,提升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根据专业建设要求,有计划地引进行业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推动企业专业人员和教师双向流动。
10.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制定出台《学院青年教师培养管理办法》,完善指导教师制度、培养规划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理论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教学实践锻炼、专业进修,建设一支师德好、风气正、干劲足、能力强的青年教师群体,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11.加强培训进修工作。修订完善《学院教职工培训进修管理办法》,促进培训进修制度化、常态化。搭建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每年选派5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选派10名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内研修访学,有序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交流。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每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升培训。
12.强化校外专家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校外指导专家作用,开展专家评教工作,每学年各专业教师专家评教实现全覆盖。
(五)加强科学管理机制建设
13.强化顶层组织设计。以上级文件为依据,以岗位设置、职数设定及岗位职责为中心,以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岗位评聘及考核评价为手段,形成岗位-职数-职责-职称、职务-报酬相对应、岗位职责清晰、岗位与职称及职务相适、约束激励机制完备的治理体系。
14.规范岗位设置编制。根据上级审定的编制职数及结构,结合实际需要,重新核定各部门岗位设置结构、职务结构、职称结构及编制职数,编制工作方案。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按照各教学单位现有专任教师及跨部门相关专业专任教师总数核定职称结构及编制职数,管理和教辅岗位按照履行的工作职责及岗位说明,统一确定岗位设置及编制职数,辅导员岗位按上级要求统一确定岗位设置及编制职数,其他岗位按学校规定执行。
15.规范职称评审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制定出台《学院教师等系列职称自主评审工作实施方案》、《学院专业技术岗位职级评聘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评审程序,明确评审依据及条件,严控职数,依法依规组织自主评审、技术岗位职级评聘工作。
16.实行岗位评聘分离。制定出台《学院岗位分类及评聘管理的实施意见》,根据各岗位性质,实行人岗责酬相对应的评聘机制,淡化身份,评聘分离。专任教师以聘期考核结果为依据,进行聘期排序竞聘,按照所聘岗位对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兑现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管理岗位人员,除可评定相应系列职称的岗位外,保留专业技术职务相关资格,不再享受专业技术职务绩效工资待遇,不得再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及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双肩挑”人员承担并完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兑现对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
17.加强岗位考核评价。修订出台《学院教职工年度考核管理办法》、《学院专任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和《学院专任教师社会服务工作考核管理办法》,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对应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切实贯彻“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原则,对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岗位发挥重要作用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加大奖励力度。强化岗位管理,建立健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六)构建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
18.强化组织保障机制。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紧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找准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抓实工作,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19.强化经费保障机制。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20.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开展 “四大奖项”、市级以上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表彰,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一线教师。利用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做好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和老教师荣休仪式等尊师活动,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